麦收
庆发矿业 曲艺
去年冬季南方的降雪次数多,雪量大,田里的小麦被大雪覆盖,只略微可见长的稍高一些的麦苗尖儿。瑞雪兆丰年,真是这样,开春后小麦长势非常好,成熟时麦穗金黄饱满。田边路上,顶着大太阳翻晒麦粒的村民,辛苦的汗水流淌在充满喜悦的脸上。
我们小时候的麦收,没有现在这种机械化的收割机,都是人手一镰刀,头顶一草帽,脖搭一旧手巾,地边一铁壶水伴着几只搪瓷碗,前面的人低头哈腰一垄一垄把成熟的麦子割倒、放好,后面的人再打捆、扎紧,一摞摞放好。干透的麦芒硬且尖,胳膊便是挨扎最多的地方,一道道的红色划痕,汗水淌下来,滋拉拉的疼。麦收是最辛苦的活儿。
那个时候田边都有麦场,在村子的边上也会有,通常村边的会更大一些,为了节约耕地。麦场就是一大片修整得非常平的且硬的土地面,把收割的麦子,平铺好,几个石碾子,靠驴马骡拉着来回碾压,把麦粒挤压出来。后来有了拖拉机,解放了牲畜。叉麦秸的叉子分两种,一种是木质叉尖儿的,一种是铁质卷管的,老大个儿,用它们来挑走压扁的麦秸特别方便,麦粒留在下面,扫麦粒的扫帚是专门种的那个扫帚苗,不伤地面儿。集中成堆的麦粒里面,含杂着非常多的碎秸杆儿,还需要用也是特制的木质平板方锹,一下一下地侧风扬洒,让风把质轻的碎秸杆儿吹到一边,质重的麦粒便从中掉落到一起,风小的时候一遍不行就需两遍、三遍,古老的分离技法。
大量的麦秸堆到麦场的一边,高高低低,松软富有弹性,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在麦秸垛里打闹、嬉戏、捉迷藏,模仿电影里的战斗场景,各种天性的释放,成了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在乡下生活过的孩子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快乐,可以永存的那种快乐。
刚收完的麦地,会有人再去地里捡拾一番,把遗落的麦子收集回来,不会浪费。最早麦秸会存放在麦场边的屋子里面,留做打土坏墙和屋顶,当加固材料用,谁家需要,自取即可。大部分的麦秸,堆在麦场边,在雨水的作用下,慢慢变成天然的肥料,返回田里,化腐朽为神奇。在这种潮湿、变质腐烂的麦秸堆里,有一种白色的如蚕豆大小胖胖的虫子,土名“螆蚤”。拿它来做鱼饵,鲤鱼、草鱼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抵抗力。
现在好多东西、好多影像,已经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了,但却永久留存于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的心底,不会因技术的进步而忘却,有时反而会触景生情,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