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25-03-31
矿山深处家风传
鲁中矿业 任萍萍
清晨,一缕阳光照射进来。随即,一道耀眼的光亮生动地跳跃起来,晃动起来——在鲁中矿业的档案室里,在那泛黄的老照片上,在那有些斑驳的奖杯上。
轻轻掀起,手中捧着的竟是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看,那是一张1972年的合影,定格了父亲初到张家洼时的青涩面容,也开启了矿山建设者二代人的故事。从父亲肩挑背扛的拓荒岁月,到儿女扎根矿山的笃定身影,一个普通家庭,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艰苦奋斗、以矿为家”的家风传承。
1970年,国务院一纸批文,让张家洼铁矿从蓝图走向现实。两年后,父亲攥着从胶东农村开出的介绍信,挤上了那辆颠簸的大客车。山路蜿蜒,如悬肠一般,在同车人惴惴不安的私语中,父亲始终紧攥着行李的手从未松开,那是全家唯一的“城市通行证”。终于,踏进了矿区,可眼前只有成排的平房,煤油灯照亮的工地,父亲没有泄气,而是热情百倍地投入到矿山初建中。
初到张家洼,5个人轮班烧锅炉,那热烈的场景,至今鲜活地印在父亲脑海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推独轮煤车的背影与井下工人闪耀的矿灯,交相辉映,构筑起了父亲最朴素的价值观:后勤服务一线。不仅是工作上的分工,更是父亲坚守的“建矿哲理”。虽然,那煤灰染黑的口罩、结霜的搪瓷缸、深夜锅炉房的蒸汽……在女儿眼中早已化作无形的精神坐标,可父亲总说井下更艰苦。那时,父亲要把每月的粮票省下来,半数寄回老家,养活我和母亲。再后来,我和母亲到了矿山。那些年月,我们一家或辗转于单身宿舍,或到农村借住。算下来,前前后后搬过十几次家,可一家人从未抱怨过。父亲更是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第一条家训:“矿山工人就要像矿石一样硬。”从此,这句话,刻进了女儿的血脉,刻进了流金的岁月。
1993年,我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矿山之家!因为户口簿上,终于添上了母亲的名字和我的名字。那一天,当我欣喜地捧着技校录取通知书给父亲看时,父亲直说:“矿山养大了你,你要为矿山争气。”那时,我家已搬进了两室的职工房,母亲在窗台种月季,第一次开了花,紫红色的花瓣是心形的,越接近花蕊颜色越淡,层层又叠叠的花瓣里掩藏着黄色的花蕊。鲜鲜亮亮,活活泼泼,惊艳了多少平常的日子。一路走来,从6栋楼的两间半,到浦江水岸的三室两厅。变的是住所,不变的是两代人共同守护的“家”的信念。
而这些年来,随着年龄增长,在我的认知里,矿山不仅是安居的家,更是精神的故乡。邻居家的大哥哥,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楷模。角落里的专业书籍与20多项荣誉、沉默的性格与省政府津贴的荣誉,在坚守与创新的交织中,在时代与自我的碰撞中,一次次塑造着新时代矿工的精神图腾。当流行的欢歌穿越时光,那些埋头钻研的身影,正在书写另一种青春叙事。是的,“爱矿、开拓、求实、奉献”,这恰是矿山儿女从父辈深耕的镐声里,继承的珍贵品格。
如今,当新一代矿工在智慧矿山调度室里,运指如飞;而矿史展中,父辈那代人的马灯与职工搭伙证,仍在静静陈列……这些寻常物件,在时光的窖藏中发酵,成为醇厚浓香的“家风”佳酿。当新一代矿工,用智能系统替代独轮车时,那份“服务一线”的初心,依然在控制室的屏幕上跃动。是啊,从人拉肩扛到5G下井,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矿山情缘家园”的赤诚。这种精神,在家里餐桌上,化作了母亲端出的喷香手擀面;在父子交接班时,凝成默契的颔首;更在孙辈选择专业时,成为无需多言的家教底色。正像巷道深处的矿灯,照亮的不仅是岩层,更烛照着一代代矿山人传承的精神矿脉。